素肉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素肉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国家新闻行业信息大河报近距离触摸华夏文明_[新闻new]

发布时间:2021-09-10 17:23:53 阅读: 来源:素肉厂家

国家新闻- 行业信息 - 《大河报》:近距离触摸华夏文明

10月13日至11月19日,《大河报》河南新闻奖名栏目《厚重河南》推出大型新闻策划“南水北调工程文物考”,先后用21个整版率先对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挖掘的文物进行全息扫描。

“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提出要‘讲述好河南故事,展示好河南形象’,这个系列报道就不失为一个‘讲述好河南故事’的生动版本。”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靳松安如是说。  精心策划 开讲厚重河南  10月13日,《大河报》在头版重要位置刊发导读:“在南水北调即将正式调水之际,本报记者沿渠道查看重要遗址、文物,梳理南水北调河南段考古发现成果——沿着蜿蜒水渠千里‘探’古论今。”当天的A22版以《“南水北调河南考古发现”序篇 流过往事》为题,以整版篇幅对为何推出这组策划进行了详细解读: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经过南阳、平顶山、许昌、郑州、焦作、新乡、鹤壁、安阳等8个市,犹如对中国做了一个5000年文明史的剖面,从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楚国遗迹,到安阳曹操墓地,考古发现极为丰富。  “在库区,在漫长的渠道沿线,在毫无遮挡的旷野上,考古工作者用手铲和毛刷发掘了数百个文物点,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沉睡在地下的地域文化奥秘。来自欧亚草原、深埋于丹江库区下王岗的塞伊玛-图尔宾诺青铜矛,南阳北部宋代‘南水北调’——襄汉漕渠遗迹,郑州荥阳薛村的古地震遗迹,鹤壁刘庄遗址,安阳固岸墓地,许许多多原本亲密的或毫无关系的遗址和文物,因南水北调连结在一起,使千里长渠成为耀眼的文化长廊……”这些平实而饱含深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,也说明了《大河报》精心策划这组报道的意义。  一路采访 再现文明河南  10月14日起,《塞伊玛-图尔宾诺青铜矛沉睡淅川》、《徐家岭夜退盗墓贼》、《渠道内惊现鄂国遗踪》、《唐户:八千年前的文明灯塔》、《豪华韩王陵显露真容》、《娘娘寨:郑国辉煌起点?》、《遭隋炀帝开除的鲜卑“酋长”》、《鹤壁刘庄:殷商先祖的居住地》、《韩丞相“让路”南水北调》等报道陆续推出。这些报道“以考古发现为主线,兼及地域文化和地方史”,不仅揭开了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文物的神秘面纱,也让读者再次深刻体会了河南历史的精彩。  “黄河、长江,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东线、中线工程引长江水北上,均经过淮河、黄河、海河流域,都是古代文明繁盛之区,开挖渠道,必然是穿越之旅,必然与无数往事相遇……”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,这意味着光荣而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;对媒体人来说,是如何更好练就从庞杂的资料和遗存中找寻新闻素材的慧眼。从丹江到漳河,从伏牛山到太行山,两个月时间,《大河报》记者沿着渠道查看重要的遗址、文物,寻访考古工作者,梳理南水北调河南段考古发现成果……在华夏文明腹地的这段穿越,让记者近距离地感知与触摸它,收获多多。  讲好故事 重温河南历史  11月19日,《接地气的河南故事》对这次新闻策划进行了详细总结。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表示,《大河报》用21个版面大篇幅连续报道南水北调河南段文物保护工作。报道内容翔实、丰富、客观,既接地气,又有高度。田野发掘的艰苦,出土文物的魅力,河南古代文化的辉煌灿烂,都在报道中得到了很好展现。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、淅川下王岗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主持者高江涛说,媒体是大众知晓信息最快最好的途径,媒体与考古人相结合,通过通俗易懂的报道向大众展示考古重大发现,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考古的新趋势、新走向。  靳松安教授说,《大河报》对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一直进行追踪报道,展示南水北调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成果,有利于增强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,又深化了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,同时对提升中原地区软实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作者:韩为卿 来源: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:2014年12月6日

2018年双十一

z世代

茶叶唯品会